吉林市农科院精心选育农作物新品种 20年打造152枚“农业芯片”

访问:时间:2023/7/27 14:03:23

长期以来,市农科院不忘初心、砥砺奋进,坚持精心选育农作物新品种,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。据统计,2000年以来,该院选育的152个农作物新品种成功通过审定。

12月27日,市委书记、市长贺志亮前往该院调研种业发展。座谈会上,该院负责人向公众曝出了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,引发社会关注。

种子,有着“农业芯片”之称。种子金贵,便愈见育种之难。据该院作物所副所长郑士梅介绍,育成一个常规品种通常需要经过6个—7个世代才能稳定成系,算下来便是11年—12年,育成一个杂交品种需要12年—13年,育成一个三系杂交品种则需要15年—16年才能完成。

市农科院现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3人。纵然把这个数据当作一个常量,纵然把所有的选育方向定位于常规,也要两个人常年守护一粒种子,且确保选育成功,才能达成20年的丰功伟绩!

为了今天这张上交人民的成绩单,市农科院积极运用科技平台创造科技生产力。2017年,该院建成综合育种实验室,引入全自动索氏提取仪、智能垂直流超净工作台、火焰光度计等各种科研设备1000余台(套)。建设10个专业育种实验室,内设农作物品质实验区、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区、微生物及组织培养实验区、土壤质量实验区四个功能区,具备开展作物品种蛋白、淀粉含量等米质分析及土壤成分分析检测能力。

南繁育种的脚步从未停歇过。“南繁加代,在品系和亲本系稳定前收效很大,加一代便等于加一年,育成品系和亲本系可以节省3年左右,育成三系杂种可以节省6年左右。”郑士梅说。该院南繁基地位于三亚市,拥有科研常年用地9公顷,院玉米所、水稻所、大豆所、园艺所、作物所、生物所等坚持在基地育种。每年10月末到来年4月初,一去3800多公里,该院人员如科技候鸟一般,陆续有40余人次到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。他们不仅要像农民一样每天在试验田里早出晚归,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——播种、授粉、除草、浇水、施肥。“许多人过年都不能回家团聚。大家要努力克服高温、潮湿、蚊虫叮咬等种种困难,为的就是尽快出新品种、出好品种。”南繁常客、水稻所副所长刘才哲说。据介绍,仅最近五年,该院通过南繁共审定、登记品种30余个。

为了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步伐,该院还先后与20多所科研高校和涉农企业开展合作交流,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。据统计,截至目前,该院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“九单”系列、水稻“九稻”系列、大豆“九农”系列、谷子“九谷”系列、菜豆“九架豆”系列等均先后达到省内领先水平,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00多万公顷,创造效益200多亿元。



短评:奋斗不息 创新不止


每每来到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,同一线农业科研人员在一起,便禁不住肃然起敬。

奋斗者,让人敬畏;创新者,让人敬畏!

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,保障粮食安全,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。要尊重科学、严格监管,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。要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。

技术攻关,需要不断创新;打赢翻身仗,需要不懈奋斗。

市农科院的作为与成就可为榜样。

“十四五”开局在即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,针对产业薄弱环节,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,在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,搞出更多“看家本领”至关重要。

奋斗不可停,创新当不止。

搞产业如此,干事业如此。


(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  李伟洪)